最近,一個消息讓人十分心痛。
據BBC報道,意大利威尼斯遭大潮引發內澇,一周內兩次遭海水浸泡。
據報道,此次威尼斯遭遇水患,12日水位一度飆升1.87米,為史上潮水第二高水位。全市約7成以上陸地被海水浸泡。圣馬可廣場水深及膝,大量古跡包括五十間教堂受破壞。
?
我們坐在船艙里,皮墊子軟軟的像沙發一般。小艇穿過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橋,我們打開窗簾,望望聳立在兩岸的古建筑,跟來往的船只打招呼,有說不完的情趣。
——馬克·吐溫《威尼斯的小艇》
攝影@劉不靈
作為曾出現在小學課本里、也曾被《Lonely Planet》等各大雜志評為一生必去的地方,威尼斯一直被世界矚目。
118個小島、177條運河、350座橋構成了威尼斯的骨架,整個城市只靠一條長堤與意大利大陸半島連接。
威尼斯城上面是石頭,下面是森林。
因為這里的建筑方法,是先在水底下的泥上打下大木樁,木樁一個挨一個,這就是地基。打牢了鋪上木板,然后蓋房子,這兒的房子無一不是這么建造的。
威尼斯一度曾握有全歐洲最強大的人力、物力和權勢。
它的歷史相傳開始于公元453年,14世紀前后,這里已經發展成為意大利最繁忙的港口城市,14~15世紀全盛時期,成為地中海貿易中心之一。
著名的旅行家馬可·波羅就出生在威尼斯的一個商人家庭,后來跟隨他的爸爸來到中國,游歷了17年,才有了著名的《馬可·波羅行紀》。
這部描述東方最富有的國家的巨著,后來在歐洲廣為流傳,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向往。
16世紀始,隨著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,新航路開通,歐洲商業中心逐漸移到大西洋沿岸,威尼斯才逐漸衰落。
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,數個世紀富得流油的生活,讓威尼斯也成為一個文化重鎮:
徐志摩筆下憂傷的嘆息橋
在河中靈巧穿梭了幾百年的貢多拉
偉大的文藝復興和拜占庭式建筑
世界上最美的廣場之一—圣馬可廣場
狂歡節時滿街精美的面具
......
威尼斯像是被放進了時光的保鮮袋,這個城市昔日的榮光,通過保存異常完好的建筑延續到現在,漫步其中,仿佛走入了中世紀的油畫之中。
攝影@劉不靈
但其實,因為板塊運動、溫室效應導致的海平面上升,與過度開采地下水,威尼斯每年都在往下沉。
終有一天,這個誕生于水中的城市,也將葬身于水底。
攝影@劉不靈
?
這不是威尼斯第一次被水淹沒,自1960年以來,威尼斯本島水位已經有19次超過警戒水位。
不斷來襲的水災一次次摧殘著這座老城的歷史古跡,在不久的將來,威尼斯可能會面臨毀滅性的打擊,留給我們游客的時間不多了...
攝影@劉不靈